王志勤表示:面向未来,从5G产业自身的技术供给来看,5G还需要不断创新发展,从网络能力、技术标准和应用场景发力,持续创新。5G的发展要不断拓展5G连接能力,扩展应用边界,赋能千行百业。目前,5G技术标准向R18推进,演进方向逐步明确。
5G规模商用:个人市场活跃 行业应用驶入快车道
作为全球首批商用5G的国家,中国在5G网络建设和发展方面处于全球前列。当前,中国5G已规模商用,网络覆盖和用户发展持续加速。
据王志勤先容,截至2021年底,我国已经累计建成5G基站超142万站,覆盖所有地级市、98%的县区,每万人拥有10.1个5G基站;今年预计将新建60万个5G基站,5G基站总数将超过200万个。同时,共建共享形成“2+2”格局(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共建共享、中国移动和中国广电共建共享),目前共建共享基站超过64万个,节约建设成本超过千亿元,每年可节约用电超过120亿度。截至2021年底,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6.43亿户,其中5G连接数量超过5亿台,中国5G用户渗透率接近30%,占全球5G用户总量约70%。
5G个人市场发展保持活跃,运营商/互联网企业全面布局。截止2021年底,中国三大运营商5G分流占移动总流量的20%以上。广东移动、浙江移动、深圳电信、上海电信、北京联通等重点地区5G流量占移动流量的30%以上。中国消费者平均5G DOU超过21GB,约为同期移动互联网用户平均DOU的1.6倍,5G网络利用率持续提升。运营商、互联网企业、学问旅游、媒体行业龙头等企业积极促进超高清视频、云游戏、AR&VR等内容、硬件的发展以及应用推广。
5G行业应用发展驶入“快车道”,先导应用开始规模复制。“绽放杯”5G应用创新大赛已连续举办四年,参赛项目从2018年的330个,到2020年的4289个,2021年又增加到1.2万个。参赛项目涵盖工业互联网、医疗健康服务、智能交通、智慧金融、体育娱乐等10多个领域。
“中国5G规模部署的同时,也促进了全球5G产业快速成熟。”王志勤指出,中国率先完成5G M-MIMO在C-band和2.6GHz上的测试和大规模商用,加速TDD中频段在全球的商用部署, 促进了全球5G商用网络的快速开通,目前全球5G商用网络超过200个,85%国家5G商用网络使用了TDD中频频段,80%运营商5G网络采用了M-MIMO技术。截至2021年底,中国5G终端数量671款,5G智能手机出货量2.66亿部,50%的5G智能手机价格在2500元以下,还出现很多5G千元机,加速了全球5G终端渗透率提升和5G普及,目前全球5G终端1276款。目前全球5G用户超6.4亿,中国5G用户渗透率快速提升,长短高清视频、XR等创新应用的快速发展,运营商收入的增长,为全球5G业务发展和商业推进注入了信心。
5G发展三大启示
我国领航5G商用,王志勤认为,5G发展带给大家三大启示:
5G发展启示1:政策指明方向,标准、研发和商业应用有序推进。2013年,工信部、发改委、科技部引导成立IMT2020(5G)推进组,开展技术标准、产品研发,支撑商用,通过5G技术研发试验等加快研发;工信部2017年发布5G频率规划,2018年分配5G商用频谱;工信部2019年发布5G商用牌照;2019年,成立5G应用产业方阵,连续4年举办绽放杯大赛,促进5G融合应用生态形成。为落实国家“十四五”发展规划,2020年工信部制定5G发展计划;2021年7月,工信部等十部委联合发布《5G应用“扬帆”行动计划(2021-2023年)》。
5G发展启示2:中频大带宽+M-MIMO技术,构建5G网络能力基础。中国发放中频大带宽频谱,结合M-MIMO大幅降低比特成本,提升容量。IMT-2020(5G)推进组通过技术试验,使5G网络容量、时延、连接数等均达到5G定义的能力标准。
5G发展启示3:坚持5G网络高质量发展,提升用户获得感、幸福感。泰尔实验室建立客观准确科学的多维度网络质量评测体系,开发专业测评工具,建立专业评测手段,完善评测指标,首先确定评测网络体验和场景,同时建立网络质量感知平台(打造全国移动网网络质量感知平台),以及定点监测、现场路测、平台云测等多维度评测手段。从2021年全国主要城市5G网络质量测评来看,5G下行800Mbps, 上行158Mbps, 覆盖超过95%。
充分释放5G赋能数字经济潜力面临新挑战
5G是赋能数字经济发展的引擎,但5G若要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进一步融合,仍面临挑战。
王志勤认为:如果要充分释放5G对数字经济的影响潜力还需克服以下挑战:
行业应用方面,一是行业企业对规模化应用5G仍有顾虑,包括对数据、运维掌控权,网络的稳定可靠及全生命周期成本等还有顾虑;二是行业应用创新和推广普及仍面临高成本的困扰,目前芯片、模组、终端、行业专网定制化成本还比较高,仍按流量收费;三是5G融合应用产业支撑体系碎片化严重,各层级合作互动难,IT/OT/CT融合困难。
消费应用方面,一是产业力量相对分散,创新合力尚未形成,亟需内容供给方、互联网企业、终端厂商和运营商等产业链各方共同协同;二是内容生产成本较高,例如,360°自由视角视频内容制作成本约500万元,手机VR视频采集专用终端售价高达4-60万元;三是新型终端形成规模仍需时日,沉浸式体验应用短期内难以爆发。
摘自C114通信网 文章:中国信通院王志勤:5G技术标准向R18推进,演进方向逐步明确